5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主任,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主任孔江平教授应邀来开云线上(中国)官方网站开讲“大樟讲坛”,作了题为“从结构到认知:认知音位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线下专题讲座。讲座由学院特聘兼职教授彭刚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孔教授介绍了当前研究的学科背景以及语音的研究发展历史,并指出传统的语音学和音位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革新。随后,孔教授基于生理模型和建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详细地介绍了人类的发音机制的演化和语音认知的特点,为语音学和音位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理学基础。孔教授接着通过音位单位、区别性特征和语音意识等概念,向老师和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认知音位的详细单位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孔教授进一步介绍了音位负担量这一概念,并提出了音位认知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以此深入探究了汉语音位系统的特点。
在讲座结尾,孔教授提出,学术研究总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语言学也是一样。基于感知实验的认知音位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过去无法解释的问题;基于认知音位学的音位系统基本上能够反映人们大脑中语言音位的认知系统,科学地解释我们对语言的信息传达、音位的负担量、阅读的认知基础和语言的演化。因此,认知音位学的提出必将会对人类的认知科学做出语言学贡献。
讲座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孔江平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互动环节,孔江平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就认知音位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及如何做好感知研究等问题,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勉励学生重视跨学科融合的研究趋势,并努力做好研究方法的创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孔江平教授作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