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湖南博物院“文博思政课”第二讲在开云线上(中国)官方网站报告厅举行,邀请湖南博物院古器物研究展示中心主任方昭远作主题为“中华彩瓷 惊艳世界”报告。本次课程基于主讲人方昭远在湖南博物院专题展览“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的基础上打造而成,以湖湘彩瓷为切入点,展现中国瓷器强大的文化张力,更展示出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在课程中,方昭远以制瓷原料为切入点,从地域、温度两个角度出发,阐述了陶瓷品类多样的原因。通过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两件瓷器,证明“中国的陶瓷是世界最早的陶器之一”这一观点。方昭远按照时间顺序为同学们讲述陶瓷的发展史。从原始时代的白陶,到迄今9000年至8500年的、刻有文字的彩陶,再到三国时期画有精美图案的青瓷,中国早期的瓷器逐步走向成熟。唐宋时期出现了彩陶,陶瓷上面出现了各类诸如花鸟鱼虫、人物建筑的图案,很多题材皆是首次于世界亮相。同时,在该时期,中外的陶瓷贸易也逐步走向繁荣,印度尼西亚地区的沉船曾打捞出数万件公元826年的中国瓷器,洞庭湖地区的部分瓷器受到过阿拉伯文化和佛教的影响。瓷器的贸易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方昭远为同学们指出,不同地区瓷器的图案也不尽相同。北方的红绿彩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先上一件白瓷,在白瓷上运用红、绿两种色彩去画纹饰。借助对一种红绿彩的展示,纹饰是一只鸟在花卉丛中,一只鸟而花开之后,再低温去烘烤,这种工艺的瓷器就是明清时期的产物。而景德镇的瓷器融合了南北方瓷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全新的染料,将瓷器染成蓝色,形成别具一格的“青花瓷”。
方昭远为同学们介绍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历代及历代彩绘工艺的大师们,除了继承前列的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之外,还开创了粉采、珐琅彩的新工艺。同时,西方的材料和绘画技术也得以引进,清代的青花彩绘瓷融通中西、精美绝人,顺治时期的这个清华人物瓷香炉,上面刻有一行字,拥有该瓷器的人家,把这个香炉送到这个庙里边去,用来祈求全家平安。方昭远展示的一件展品,是康熙时期的一个代表性的作品——青花笔筒,它绘画的题材的是西厢记;另外一件展品是康熙时期的秋收图,展示了康乾盛世之下人民安居乐业、五谷丰收的太平景象。
在本次课程中,方昭远带领同学们走近中国瓷器,见证了其熠熠生辉的发展史,也让同学们看到了中国瓷器对于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进一步加强了同学们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