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三十三讲导师研讨课于2019年06月14日14:30在研究生院楼B203举行,主讲人为开云线上(中国)官方网站副教授予海玲老师,本次导师研讨课主题为“社会符号学眼中的流行音乐:图片、文本与声音”。
于海玲老师首先给同学们看了两段视频:一段是拥有相同的音乐和不同的画面,另一段是拥有相同的画面和不同的音乐。通过观看视频后的不同感受,于老师告诉同学们:图片和音乐组合起来大于图片或音乐任意一者独立时的作用,音乐和图片的意义是不固定的,他们的重新搭配组合可以产生新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当今电影很少会用原创音乐的原因之一。接着引出了今天的话题:社会符号学眼中的流行音乐——图片、文本与声音。
从社会学角度看,西方音乐在19世纪就已经定型,在那之后的音乐创作都是有模板可循的。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一个不认识的歌手,你也可以通过他的衣着、妆容等,判断出他大致是属于哪个类型的歌手、他的受众是在哪个年龄段等内容。
社会符号学的人际功能简而言之便是你的表达方式随说话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假设你想让同学关窗和想让老师关窗,对于后者你的表达肯定会更加恭敬。人际关系又分为真实存在的关系和试图建立的关系两大类
表达的途径手段不同,表达的内容也会不同,这便是社会符号学的语篇功能。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在使用微信进行交流时,势必没有你打电话或是发短信时更正式严肃。
声音里包含了嗓音和音乐,嗓音又可细分为音调、换气、语调、嗓音特质等板块进行分析。因此,每个人的嗓音都是独一无二且有意义的,但音乐却有着其约定俗成的内容。比如,音乐越向上起伏代表情绪越高昂、二胡一般代表悲伤、音符跳度大代表活泼欢快……
在本次导师研讨课的最后,于老师着重提醒了同学们:听众在欣赏音乐时是非常重要的,听众的心情、经历都会影响到对音乐的赏析。我们切忌脱离听众对音乐进行赏析。